2023年5月25日 星期四

師生關係的技巧運用

 原設計者:彰化師大英文系90級唐玉卿、謝欣縈、陳怡帆


壹、前言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從幼兒→兒童→青少年各種不同階段中,學校生活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對我們的影響也是十分深遠的。人格的養成,知識的獲得,處世之道都可在學校中學得;因而老師也自然地與我們產生了密不可分的關係,除了當「經師」外,更應是位「人師」。在這個多元化變遷迅速的社會裡,師生關係也起了些變化,教師並非學生知識唯一的來源;在教學情境中,不只教師評估學生,學生也同樣地在評量教師。師生間的互動多了,因此師生間的溝通就顯得更加地重要了!若有個和諧良好的師生關係,教學上勢必會事半功倍,為了達到此目標,就得運用有效的溝通技巧來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關係,並且幫助解決學生之問題,讓學生有如如沐春風,替學生點燃一盞明燈。

貳、師生溝通之原則

師生溝通中,通常以教師為主體,以學生為客體,由教師來引導學生。而贏得學生的信服、接納是師生溝通效能的最先決條件。根據研究,溝通關係的聯結有二:一是因情趣關係〈喜歡、尊敬、仰慕〉而聯結,以人格、專業知能為基礎;二是因隸屬、因果關係〈行政、規定、法定權威〉而聯結,以行政關係,表面權威為條件。前者在關係的聯結效果上較後者為佳,也即是以德服人型的教師。為求有效的溝通,教師方面應從以下幾個大方向著眼。

  1. 了解學生----是促進師生關係融洽的基本原則。教師需先對學生之身心特質個性、喜好有所了解;也要知道學生個別的差異,不同的要求,才能對症下藥,實施因材施教;此外,還要了解學生的行為動機,站在學生的立場看問題,了解他們的感受。

  2. 良好師生溝通的心態----教師究竟應抱持何種心態呢?要有樂觀積極、期待、耐性、包容、成就感的態度。把每一位學生都看成很有希望的小孩,物輕易放棄學生;教師需期待自己有能力去解決問題、去溝通,相信自己的能力;當然了,在溝通中,一定要很有耐性,唯有耐性才能包容,允許學生的質疑,有個開放的胸襟;也因學生有所成長而感到快樂與成就。不同的心態會影響一個人不同的處理方式,所以教師必需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才能正確地引導學生。
  3. 有效的引導----「引導」並不是老師決定學生表達的方向,或限制學生表達的範圍和程度,而是協助學生作更進一步更深一層的表達。有效的引導,乃以鼓勵性和啟示性的語句來引發學生的問題,作更多的且更有效的表達。以學生現有的能力、程度為基礎,不超過其認知的了解程度。語意要明確,表達清楚,避免誤會,表達清楚,避免誤會。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進行溝通。

由於溝通是雙向的,所以學生方面也要盡力配合。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也應抱持著積極樂觀的態度,有了問題主動找老師請教;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並且保有一顆開放、接納學習的心!

參、師生溝通的技巧:

師生之間存有一些有形無形的溝通障礙,有的容易克服,有的則否。若要獲取溝通效果則須特別講求溝通的技巧。以下就不同方面做技巧的分類:

  1. 溝通關係的聯結:贏得學生的信服、接納是師生溝通效能的先決條件。根據研究,溝通關係的聯結有二:一是因情趣關係﹝喜歡、尊敬、仰慕﹞而聯結,以人格、專業知能為基礎;二是因隸屬、因果關係﹝行政、規定、法定權威﹞而聯結,以行政權威、表面關係為條件。論者指出,前者在關係的聯結效果上較後者為佳。
  2. 專心的傾聽:溝通是訊息的傳遞過程,因此特別講求聽及說的有效運作。「聽」包括三層次,而第三層次是為專心的傾聽,其現象為(1)具有相當理想的聽講互通網路,彼此的回應效果很好;(2)聽者能抓住講者所提出問題的核心,並且以理性的態度提出適切的反應和引導,使聽講間一直有持續性的溝通機會;(3)除能真正聽到問題核心之外,更能體會講者肢體、語言和內心的感受而形成有效的溝通。亦即包括心理上和行為上的傾聽,因此,為求師生間的有效溝通,老師應要在溝通過程中有專心傾聽的條件和技巧。
  3. 有效的引導:是老師協助學生作更進一步或更深一層的表達。有效的引導,是以鼓勵性和啟示性的語句來引發學生問題作更多且更有效的表達,避免漫無邊際、缺乏主題甚至溝通「短路」、流於一問一答的表面溝通。有效的溝通須注意以下數點:
  1. 以學生現有的能力和了解程序為引導基礎,不超越其認知和語意了解的程度。
  2. 多使用接納性的語言,即鼓勵和啟示性的用語,儘可能避免使用批評或責備的語氣。
  3. 以簡短的話,如「對」、「好」、「是」、「原來如此」和適當的肢體動作,如「點頭」、「目光接觸」、「身體稍微前傾表示專心、接納來鼓勵學生繼續表達」等。
  4. 多用開放式的問句,少用封閉式的問句,亦即以「什麼」、「怎麼」、「如何」、「你的意思是…」、「根據你的經驗」……等開放引導問句來問話。
  1. 理性的影響:師生溝通的目的,即在以老師為主體下設法去影響學生,因此在影響的過程中應以理性為基礎,其技巧為:

  1. 先容忍學生不同的觀點和意見,而不一開始就苛責或批評學生的是,以免影響情緒而造成溝通的短路。
  2. 語意要明確,表達要清潔,以免對方會錯意,形成誤會或衝突。
  3. 如果彼此有爭論,不要語帶諷刺或羞辱對方。溝通是要在彼此尊重下才能有效進行。同時,爭議時應論事不論人,更不翻舊帳,也不把事情作相關性的擴散。

  1. 態度的改變:藉由外在力量和獎懲作用或社會壓力發生效果,但以內在認知和情感作用的自動調整為佳,其技巧有:

  1. 允許學生質疑,並提供學生可參考的資料或文獻,以擴大其認知範圍,尤其是敏感問題。
  2. 安排實際的生活或活動情境,如團體活動、社會服務活動,以藉由親身體驗來自動調整認知,改變態度。
  3. 給予實際的正向模仿或認同機會。亦即老師透過實際的推力,如實際的指導、示範方法的提供,使學生有所參照、遵循,而非光說不練,流於形式上的教訓。

肆、 案例:

背景:

某一國中要求學生在午休過後,需以排隊方式準時進教室。

原先處理方式:

老師每一天中午不得不出去以吼叫的方式,強迫一群緩慢聚集心不甘情不願的國中生到齊排隊,等到進入教室,老師因為已浪費十分鐘而已經無法對學生保持和顏悅色,老師問學生:「同學們,當鐘響時我們是否要繼續玩耍?」學生:「不。」老師持續問題:「同學們,當鐘響時我們該怎們辦?」 學生:「排隊。」老師接著問:「從今以後,不用再老師吼你們進來,好嗎?」學生:「好。」隔天,情況依然。

新的處理方式:

老師停止發問,代以發出「我-----」的訊息,告訴他們,老師是多們厭倦為了排隊向他們吼叫,也害怕校長因為他們浪費時間而不利老師的考績。然後老師聽學生發表意見,學生傾訴說他們討厭在烈日下排隊等老師並質疑排隊的必要性,不明白為何不能一鍾響就進教室。老師發現要學生排隊的理由除了慣例以外沒有其它理由,於是老師和學生決定把彼此的需要找出來;老師提出希望學生在最短時間內進入教室;學生提出希望避免在烈日下的運動場等候老師。最後老師採納學生提出的意見:鐘聲一響 學生就從運動場走向教室,而老師也從教師休息室走向教室 ,家一起進教室,實施效果良好,學生準時進教室,並且大家避免了因此事心情不佳,而度過愉快的下午。

分析

情況一:

老師並未以同理心在學生的立場去思考他們的需要,只是單方面的發出「你----」訊息與學生溝通,但當老師發出「你----」訊息時,不但是為了學生具有與你接觸的需要而責怪學生,也是在卸脫對自己內在感受(心煩)的責任,「你----」訊息也同時是在否定學生,老師並未試著去找出為何學生不能準時進教室的原因,學生也未提出自己的需要,問題依舊持續。

情況二

老師發出我訊息與學生溝通,並以同理心站在學生的立場鼓勵他們提出意見,以積極傾聽(解讀學生發出的訊息)的方式去找出此問題真正的癥結,並尋求共識。

此案尚有幾點要注意:

  1. 我訊息的運用:
  2. 我訊息的優點:

  1. 有使學生高度改變行為的可能性
  2. 最小程度對學生的否定
  3. 對師生關係殺傷程度低

我訊息若良好使用可讓學生有明理的反應及引起其責任感,但它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雖然我訊息的使用對學生所引起的自衛心理較輕微,但它畢竟是一種責備,沒人喜歡被責備,即使是結構最佳的我訊息,也可能傷害學生,因此老師需以輔導的轉換當作我訊息的轉檔,即「積極聆聽」,才能真正溝通。

  1. 價值觀的衝突:

在此案例中,學生質疑「排隊」的必要性,而它的存在性只是慣例,這衝突到學校代表的權威,也涉及老師是否有勇氣接受學生對權威的挑戰和面對改變帶來的可能麻煩(如別的班級也要求不排隊)。但此案例中的老師以分析的方式決定廢除此慣例,相當有勇氣,但他也需要與學校的其它老師和校長協調 以避免後續的麻煩。

伍、結論

對於日後將成為老師的我們,在教學活動中,必須能與學生有良好的互動,不論是課業上、感情上或生活方面。若能充分靈活運用溝通的原則與技巧,相信不僅助於解決各種問題,做好班級經營,也助於學生與教師的自我成長。有了良好的師生關係後,自然地學習效果就更佳了!

 

參考書目:

湯瑪司‧高登,《教師效能訓練》。台北:新雨出版社。民國82年。

哈佛管理叢書編纂委員會,《聽: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台北:台灣英文雜誌社,

民國72年十二月再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生輔導中心,《生活中的人際關係》。台北:天馬出版社,

民國73年五月。

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出版品編審小組,《心橋》。台北: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民國82年九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